欢迎进入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注我们
特色案例

基于“中国古建筑构件收藏馆”建设与育人实践

中国传统古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象一部部史书,让我们重温着民族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建筑中艺术精神内涵和丰富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发现。
一、实施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中国古建筑所标志、蕴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长幼有序”“温良恭俭”等仁义敦厚的理念,是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的物化,蕴涵着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审美趣味和风俗习惯,是当今人们“记得住乡愁”的最直接起因。
在实施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我院师生通过对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进行实地考察、测绘和人文交流,深刻认识到中国古建筑文化特别是建筑中使用的木、砖、石“三雕”中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唤起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有助于在当代青年大学生中重新架构起文化自信,从而建立起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自信。在此基础上,学院通过校企合作、与收藏家合作,在全国各地收集了我国古代建筑中最能体现劳动者智慧和艺术的组成部分“木雕、砖雕、石雕”建成了“中国古建筑构件收藏馆”,并配套完成了建筑文化网络数字馆及建筑文化读本,为各专业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学院通过古建筑构件实物收藏,旨在立体的阐述中国古建筑构件(主要是砖、木、石“三雕”)的历史沿革、风格流派、技艺特点、题材寓意及制作工具、木雕材质等的文化知识,服务于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现代“工匠”精神,为民族培育融入传统文化基因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工作过程
(一)实施古建筑测绘
学院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山东高校独有专业。该专业自2010年成立以来,结合“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实施了“曲阜孟子故宅”“滨州魏氏庄园”“博山颜文姜祠”“牟平牟氏庄园”“青城文昌阁”等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遗址建筑的测绘教学及建筑文化学习,使文化建设、专业教学“两相长”,并收到良好社会效率。
1.曲阜孟子故宅。
2012年,该专业的师生依据专业师资力量对孟子故宅建筑体系实施了传承保护性测绘并进行模型制作。
孟子故居位于曲阜城南13公里的凫村内偏西,是孟子的出生地。村内的东西大街为“孟子故里街”,路北座北向南为孟子故宅,现存正殿一座,高5米,长11米,深7米。殿前一池,名“孟母池”,池西有一南北流向的小河,名白马河,过河上小桥西行,路南为“孟母故井”,井内壁为砖砌,直径约1米,石盖井口约0.6米,深2米,为孟母当年汲水处,后人曾多次重修,清光绪年间立有“重修井台碑”一通,今已不存;井口所覆石盖仍保存完整。
2.滨州魏氏庄园。
2013年,该专业的师生依据专业师资力量对滨州魏氏庄园建筑体系实施了传承保护性测绘并进行模型制作。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为滨州市首批3A级景点之一。魏氏庄园位于山东省滨州市东南部的魏集镇,是一组独具特色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和烟台的牟氏庄园、四川大禹的刘文彩地主庄园齐名,并称为中国三大庄园。魏氏庄园以其显著的军事建筑特点闻名远近内外。
3.青城文昌阁。
2015年,该专业的师生依据专业师资力量对淄博青城文昌阁建筑实施了传承保护性测绘并进行模型制作。
青城文昌阁又名魁星楼,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青城镇,原是古代一处祭祀文昌帝君的场所。1991年版《高青县志》记载,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由64名文、武生员集资在青城十字街修筑 “文台”;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建成文昌阁;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青城知县张维垣捐资,并联合当地乡绅集资重修。1979年,高青县公布了青城文昌阁等8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8月,省拨款1万元对青城文昌阁进行维修。1992年青城镇人民政府又组织修整。这一工程引起海外侨胞的关注,捐来钱物予以支持。在海外游子的心目中,文昌阁不仅是青城的象征,也是祖国的象征。不管走得有多远,不管离家多少年,他们的根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4.博山颜文姜祠。
2016年,该专业的师生依据专业师资力量对淄博博山颜文姜祠建筑体系实施了传承保护性测绘并进行模型制作。
2006年05月25日,颜文姜祠作为元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颜文姜祠又名灵泉庙、顺德夫人祠,俗称大庙,位于山东省博山区城郊西南境内凤凰山南麓。它始建于北周(公元557年),更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宋熙宁八年(1075年)扩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增建,一九九三年春夏整修,是仅存的3座唐代木质建筑物之一。
(二)组织古建筑构件测绘署期社会实践
2015年,学院了解到枣庄一企业家经过近20年的收集,收藏了山西、安徽、浙江等地的古建筑老宅、牌坊、戏台、古门楼建筑(这些建筑中的砖、木、石雕构件)近四十余套,堆放于上万米钢结构厂房,所有物件处于自然风化、无保护性维护之中。为此,我校专门组建了署期社会实践教学团队,投资近30余万元购办了相关设施设备,历时75天,对这些零散的古建筑构件进行了清理登记、3D扫瞄建档、分类保管。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学院掌握了大量古建筑在技艺营造、雕工手法及雕刻中的人数、动物、植物和其构成的图案、情景的深刻内涵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开展建筑文化挖掘与研究
通过对山东省境内现存古建筑的测绘实习及现场教学实践,学院配合开展了“建筑文化大讲堂”,举办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系列讲座,普及建筑文化知识;通过举办建筑文化沙龙等形式广泛交流学术研究成果。学院还鼓励教师通过微课、动画等多种形式,以多种方式展示古建筑风貌及古建筑的历史文化。
2016年,我们通过社会实践测绘中掌握的大量实物照片,深入开展了文化挖掘工作,并积极了建筑文化展览展示。如,组织了“牌匾文化展”,系统整理形成了“建筑文化展馆”。以“记录建筑历史,定格城乡变迁”为主题,在全省开展建筑图片征集评选及展示活动,真实记录城镇化进程中建筑历史文化变迁与演化,挖掘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时编辑活动图册,创建展示网页,物化活动成果。
(四)实施古建筑构件收集保护
     2012年以来,学院在推进优秀传统建筑文化育人体系研究、社会调研以来,结合城镇化建设、乡村拆迁等,有计划有目标的通过学院师资团队、民间收藏爱好者,实施了传统精美古建筑构件的收集、整理工作,先后投资50多万元把散失于民间特别是不被百姓重视的雕刻精美、工艺复杂的砖、木、石雕刻构件及门窗、隔扇、牌匾进行收购和登记入库。
    通过近三年来的收集整理、收藏爱好者捐赠及与收藏爱合作共建,学院共计收集到古建筑砖、木、石雕构件上千余件,较好的丰富了收集收藏数量、种类。学院在登记造册的同时,及时加强了对这些构件的清理、整理和维护保养工作。
(五)推进古建筑构件收藏馆建设
学院“中国古建筑构件收藏馆”于2015年立项论证,2016年9月开工建设,2017月8月31日竣工。该馆共计收藏展示建筑“木雕”构件527件套、建筑“砖雕”构件50余件套、建筑“石雕”构件291件套。先后投资近300余万元。
在前期实施建筑文化育人的基础上,学院主动与社会收藏爱好者保持密切交流沟通,并通过他们收集了大量的古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构件——砖、木、石三雕构件,并通过办公会、党委会专题研究论证,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收集到的古建筑构件的保护工作,并请专人对建设“收藏馆”进行了设计论证。
学院收藏馆分室内、外两部分,总计860平方米。室内530平方米,以收藏“木雕”构件为主,有“梁枋、斗拱展示区,牛腿、角板展示区和门窗、格扇展示区”三个展厅;有“书房、中堂、起居室”三个生活体验厅;有教学研讨厅一个。室外330平方米,以收藏“砖、石雕”构件为主,主要通过建筑环境的再现,用于教学研究与思考、工作交流与休闲等。
(六)开展文化研究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高学院软实力,根据学院党委提出的“四位一体”文化建设方针,学院党委会议研究决定针对学院文化建设成立相关文化建设研究机构——山东广厦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中心下设九个研究所:建筑文化研究所、鲁班文化研究所、家和文化研究所、节日文化研究所、书法艺术研究所、绘画艺术研究所、摄影艺术研究所、剪纸艺术研究所和音乐艺术研究所;五个大师工作室;一个木艺工作室;一个文创工坊,一个展示中心。山东广厦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是结合学院文化建设由学院教职工和学生自愿参与、成立的学院群众性文化艺术研究机构。根据国家及全省建设行业发展的中心工作和学院发展的重点工作,调动我院及社会相关领域专家和爱好者,致力于建筑、民俗、书画、摄影、艺术设计、工艺美术、音乐等相关文化艺术的理论研究。
近年来,研究中心依托学院中国古建筑构件收藏馆开展了一系列文化艺术研究,包括中国建筑中的传统吉祥文化研究、中国建筑构件的美学研究、中国古建筑构件的文创设计应用等等。
四、保障措施
(一)重视组织保障。学院成立“建筑文化育人建设研究与实践”实施领导小组,组建了“收藏馆”建设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建筑文化及收藏馆的宏观协调和顶层设计。设立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建设过程监控,建设绩效考评。将工作计划列入学院年度工作计划,并落实责任人,质量和进度严重不符合要求时,追究责任。
(二)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建筑文化育人建设研究与实践”管理制度、过程控制制度、绩效评价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对“建筑文化育人建设研究与实践及收藏馆建设”任务实施项目规范化管理。对项目进行细分量化,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定期考核。各项目定期以书面形式向领导小组报告实施情况。
(三)做实宣传保障。结合建筑文化育人建设研究与实践和收藏建设的实际,注重及时总结在育人实践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新成效新亮点新成果,着力弘扬建筑文化育人成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的提升。
五、成果成效
一是学院“中国古建筑构件收藏馆”开创了校园搭台、收藏家参与、传承优秀传统民族技艺精粹、公益性服务教育事业和专业文化育人的新模式。
二是在直接服务于学院专业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为建筑史学、建筑文化宣教提供了第二课堂,为社会民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欣赏古建筑雕刻艺术,提供了美学修习的实物大观。穿行于古代工匠艺术品之间,让参观者能够在心灵上感悟、技艺上传承、艺术上融通、文化上理解,推进传统文化的升华与再造。
三是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并以此打开认识中国雕刻、绘画、建筑学、民俗学、工艺美术、民间艺术的大门。
四是通过该馆的建设推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传播和弘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院借依通过“中国古建筑构件收藏馆”,担负起了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形成了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五是丰富了图书馆文化育人的新内涵。我院图书馆形成纸质图书、实物图书、电子图书多位一体的文化育人格局。提高了图书馆的吸引力,让读者畅游于书的海洋里的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来自上百年、上千年古代匠人智慧和技艺的博大精深。
记住一个历史情景,明白一个文化哲理,挽留一段民族记忆,传承一方传统文化技艺,唤醒一代民族文化意识,尽职一份复兴奉献担当。中国古建筑构件收藏馆的建立并投入实用,标志着学院在文化育人载体建设、传统文化记忆传承等方面又迈出了一小步。
六、体会思考
百年木树,千年木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在建筑文化育人的实践中,感到建筑领域宽广与学生专业教学的结合还有待深入尝试;信息化手段使用不够,应尝试为学生打造多维全时空的学习环境;学院教师专业素养对于“建筑文化”的学习理解仍需要组织培训、研讨,引导育人队伍水平更上台阶;实施古建筑构件的收集和保护、文化研究迫切需要社会多方的参与和资金支持。
附:学院“中国古建筑构件收藏馆”标志及展板文字说明(部分)。
附件:
学院“中国古建筑构件收藏馆”标志及各展板文字说明
(部分)
一、收藏馆标志设计理念

【标志语汇】:斗拱、古建筑角梁。
【造型方法】:榫卯插接立柱,荷叶如意头、底部祥云图案。
【标志寓意】:1.坐斗:寓意我院校园文化与职教理念重视传统、弘扬传承、厉行创新,隐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坐斗实物四腿立地,暗合学院四位一体文化育人,同时,也隐喻学院上下合力托起祖国建筑建设的栋梁之才;坐斗的造型自然形成的“门”,寓意工匠之门、大将之门、将作之门;又赋予以构件馆为代表校园文化基地的搭建,使全院师生能充分利用近水楼台之利登堂入室传统建筑文化的殿堂;2.荷叶角梁雕:荷花是济南市的市花,荷叶梁的荷叶表达出学院构件馆的地域属性;荷花,“荷”读音同“和”,是新常态下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寓意的体现;“如意纹”图案,寓意教育事业万事如意;3.工字形:寓意弘扬工匠精神;4.荷叶梁有展翅欲飞的造型、底部祥云图案:寓意。
二、收藏馆建设题记
展现历史情景,唤醒传统记忆;
感悟道德哲理,破解基因密码;
延续民族文脉,激发文化自信。
——厚德载物
敬畏规矩伦理,传承营造技艺;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鲁班传人;
担纲行业责任,融入复兴大业。
——自强不息
学院中国古建筑构件收藏馆的建设开创了文化搭台、藏家参与、技艺集萃、学院管理、社会共享的文教事业新模式。通过馆藏实物阐述中国古建筑砖、木、石三雕技艺,为建设人才培育融入传统文化基因,标志着学院在育人载体建设、技艺传承等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收藏馆前言
(一)中华建筑,源流由序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她渊源深远、演进程序简纯,历代传承、有条不紊,基本结构又绝未因外受外来影响激起复杂变化,古代东方,汉式建筑以我华夏为中心,传播至日本、朝鲜、蒙古和越南诸国,形成别具一格的“泛东亚建筑风格”示范效应。
(二)技近乎道,有无相生
战国末年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三国王弼《老子注》以及清代毕沅《老子道德真经考异》“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郑玄“利转者以无有为用也”,将“有”、“无”并列、对应,采用“当其无有”的断句形式,彰显出《老子》的相对论、吻合《老子》强调“无”与“有”共同协同联动作用、凸显老子独特气质,是对上世纪建国初《老子今译》主流断句通则与命题逻辑习惯的修正。
中国传统建筑及其营造技艺处处充满暗言知识,大到群落布局的风水观、建筑结构体系与造型处理,小到三雕技艺,自然与人文、整体与局部、实体与虚空无不充满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辩证思索、恰切的度的把握与智慧考量,“计白当黑”“大有用无”……是中国智慧、民族建筑技艺的传统精髓与文化魅力所在。
(三)道尽其妙,三才合一
“建筑,是物候的反应”,中国古建筑效法天地、道法自然、耦合形意、融汇阴阳五行;“建筑,是文化的物化”,理性与感性、技术与艺术、材料与结构在这里完美结合,是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的物化载体,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审美趣味和乡风民俗。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天地之间、洪晃宇宙,作为一种象征、一个载体、一个仪式,建筑在天人之间架起沟通,诠释自然敬畏、有机顺应与和谐共生;建筑三雕,法相自然,曲通神明。
(四)土木精神,生态文明
“亲地恋木”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与文化情结,土、木是传统建筑外在物化材料的最直接表现,对两种材料天然的亲和与深度熟知造就中国传统建筑理性与感性、技术与艺术、材料与结构的完美结合;土木精神是中华民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文化遗产与历史写照;材料易损毁、需经常维修复建的材料特点,自然形成两种材料适用技艺的有机重复、不间断锤炼与必然提升,形成古代一脉相传的建筑技术生态。
(五)雕工传情,匠心传意
与文物对话,讲中国故事;传承民族技艺,复兴建筑优秀文化。
一人一世界,一木一乾坤。数千年的积淀使得中国古建筑及其三雕技艺蕴涵了独特的文化基因、技艺元素、造型语言与数字密码;每一块建筑构件,都凝聚着家族的荣耀,诉说着工匠当年曾经的建造故事。
解中国古建筑三雕之密、悟中国古建筑技艺之道、兴民族文化之魂,那把中华文化元素之钥,等待我们去开启;悠美的古建筑文化遗产,需用静定的心灵去品读、去领悟、去发明传承……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区区数百言、廖廖千藏品,难述中华民族古老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现代主义建筑风肆虐滥觞中华近百年,重创民族历史文脉,籍以古建筑构件收藏馆的建设与开放,唤醒建筑文物保护的民族意识,激发民族优秀文化学习与建筑技艺传承的热情,重塑我们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谨为序。
四、收藏馆砖、木、石雕说明
(一)砖雕
1.发展简史。陕西扶风县遗址挖掘发现迄今为止最早的西周残砖,砖体薄、正反双面有绳纹装饰、底面四角有便于镶贴扒固的乳钉;春秋战国时期陵墓建筑出土大量印纹砖;秦汉时期,画像砖大量出现,以砖、瓦制作量大、使用普及面广、质量过硬、技艺高超计,秦汉两代分执两极,俗称“秦砖汉瓦”;魏晋南北朝时期,砖雕构件仿木制作兴起,大量应用于宗教建筑;两宋时期,砖雕工艺发展成独立的行业工艺,“事造剜凿”、“斫事”写入《营造法式》,得到社会与政府认可;元明两代进一步发展、普及,清代达到兴盛,跻身专门行业,砖雕艺人人称“凿花匠人”;当下,发掘民间砖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工作正在进行。
2.暗合阴阳。砖雕俗称“硬花活”,制作过程暗合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之道:土、水相生相克,胶土水洗、沉淀、过滤以提高纯洁度和粘合力,水土调和得到备料泥筋;木克土,木条砖模框约制成砖坯;木生火、火烧砖坯,粗砖制成;借“金”之力,雕凿成花,完成后的砖雕再以水、土调和的粘土砂浆粘贴、镶嵌于建筑,完成对五行相谐、涅槃的完美阐释。
3.砖雕工艺。砖雕制作主要由三种方法:1制作砖坯,晾晒成型,雕刻印模,在半干的砖坯上用印模捺印图案;2粘土制坯、阴干刻纹、烧制成型:创意、打坯,出细,修饰、粘补,排拼和做榫;3烧坯成型,雕砖刻画。砖雕艺术处理主要有阴刻、压地隐起、减地平雕等手法,制作平、浅、深、圆、镂等雕刻效果。
方寸之间蔚为大观、雕虫小技微言大义、疆土广阔风格迥异,南方砖雕雅致灵巧,有云贵特色、粤闽风格,苏州、徽州地区更是主流突出代表,北方砖雕古拙质朴、浑厚庄重,京津、晋中等地最为优秀。
4.文化导读。砖雕装饰喜闻乐见,通过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传达吉祥寓意,关注生命价值、企盼家族兴旺、向往美满生活的、愿景社会地位。
5.适用位置。主要适用于照壁、门楼、屋脊、山墙、屋檐、砖塔、地下陵墓。
(二)木雕
1.上古意象,圣人构木。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韩非子·五蠹》
2.榫卯纽结,联通阴阳。建筑雕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始造物菁华,七千年前原始时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蝶形器“素鸟敬日”、 柄形器“木雕鱼”等雕刻作品、干栏式建筑榫卯木构件和加工工具,标志先民的木雕技艺不但具有惊人的结构逻辑,且建筑营造和谐天地、法通阴阳、机关巧设。
中国古建筑上木雕结构逻辑合理、美学意味谐趣,木雕的出现使中华木建筑结构优化完善和美化;透视建筑布局与样式能够解读古人的生存状态,古建筑雕刻聚焦洞察古人内心世界。
3.源远流长,四大名雕。百年木树,千年木雕。中华木雕技艺蕴涵中华民族的传统人文特质,在世界建筑艺术中独树一帜、卓有建树:原始时期,形成木雕工艺雏形;秦汉时期,大幅提升;明,代炉火纯青、技艺精湛、广泛应用、美学独具;清代,技艺日臻顶峰,民间涌现众多木雕流派,其中“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浙江乐清黄杨木雕、浙江东阳木雕”最为著名,号称“中国四大名雕”。
潮州金漆木雕,深植现广东东部、旧属潮州府的潮安、揭阳、潮阳、普宁、饶平和澄海一带,建筑、神器、家具、案头装饰皆精雕细琢、粘贴金箔,据考证唐宋时期就已不传。
福建龙眼木雕,以用材多以龙眼木而得名,斧劈刀凿风格粗犷、妙应自然、形神兼备、秉质古朴。
浙江乐清黄杨木雕,因使用黄杨木为雕刻用材而得名。《本草纲目》记载:“黄杨性难长,岁仅长一寸,遇闰则反退”,千年难长黄杨木。材质乳黄,上漆初呈姜黄,后变橙黄,时间弥久其色愈深,终归红棕,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经过30多道工序的雕琢,黄杨木雕以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形态自然取胜。朱子常为乐清黄杨木雕的传承人之一,王笃芳、郑胜宁等为当今乐清黄杨木雕大师。
东阳木雕,千余传承,注重色泽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纹理、格调高雅,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艺术之一,有国之瑰宝美誉。雕刻技艺平雕为主,内容多用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图案满花,透视传统散点,风格散而不松、多而不乱、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故事性在以小观大的艺术处理传神表达。
徽州木雕,为另外比较著名的、存世量比较大的木雕体系,木雕边框一般雕有缠枝图案、婉转流动,琳琅满目;美美观与实用兼重。明代初年,徽雕初具规模,风格拙朴粗犷,平面浅浮雕为主;明中叶以后,徽商财力增强,木雕艺术精朗细刻,多层透雕成为主流;入清,装饰美的追求更加强烈,涂金透镂、精工华丽,开始繁琐。
徽州木雕艺术历代名工辈出,刘铁笔、汪晟、汪老五、黄异人、张立夫诸人代代相传,永载方志中均。
4.意匠文心,善器雕木。“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为良”——《周礼·考工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金克木、木吞金,木雕制作与刀具密切关联。雕凿利器各取所宜,斜口凿、平口凿、圆凿和弧凿等;佐以棒棰、靠垫木等工具,以防木雕受伤;雕刻手法,敲、铲、剔、镂、锯、刻、压、点等。
(三)石雕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老者也”。石雕是雕塑的源头,也是艺术的源头。
古人除用石材加工石器外,对石头的衷情还表现为另一种形式,即产生许多用于记事或摩拜的原始岩画与摩崖石刻,是石头固有的永恒,忠实地记录下早期人类的活动与历史事件。
宋代时期的建筑石雕开始形成制度化。如《营造法式》中将石雕分为四种,“剔地起突”、“压地隐起”、“减地平(金及)”及“素平”,前三者分别代表今天所称的高浮雕、浅浮雕和平雕,而素平是“平整无雕饰”。
建筑中采用石雕的部位,基本上在基座部分,如须弥座、石栏杆、柱础、门枕石、抱鼓石等;墙身部分也时常嵌入装饰性石雕,使建筑立面更加丰富细腻;此外还有诸如石狮类装饰构件,常立于宅院大门前,成为镇宅石雕。
五、馆藏构件图及释意(6例)
(一)寿山双凤来仪石刻图

释意:寿山双凤向阳花石刻图,清早期画像石,宽59.6厘米、高143.8厘米、厚18.9厘米,重达500公斤。寿山石雕刻古朴、厚重,据左览花、仰望凤凰来仪,昭示家族兴旺和谐美满,长者寿、子女荣,物华丰硕、家族祥和、美满幸福。双凤展翅、上下回眸相视齐鸣、和谐共舞、栩栩如生,寓意双凤比翼双飞,筑巢引凤、和谐共生。图中树木躯干粗壮高大,生机盎然,枝曲向上,寓意经风历雨、志存高远。底部饰以书卷,画中花草茂盛,鸟与自然和谐共生,盛世祥和、静谧。此石刻图寓意:福自才中来,寿由天地生。
小知识:宋真宗赵恒《励学篇》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二)鱼化龙双面工牛腿一对
【图案】龙
【尺寸】高1.02,宽0.25米
【寓意】吉祥富贵,防火驱邪,鱼跃龙门,心想事成

(三)六门扇一套 
【图案】动物,花卉,万字纹
【造型】剔底高雕
【色彩】彩绘,描边
【寓意】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六门扇寓意
1.一路连科
题材内容:莲、鹭鸶、芦苇
寓意内涵:《群芳谱》中云“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百节疏通,万窍玲珑,亭亭物表,出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值,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明荷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超凡脱俗,亦是寄托了主人的高尚志趣和清正品格。此外因“莲”与“连”、“鹭”与“路”谐音,莲、鹭鸶、芦苇组成“一路连科”吉祥寓意。
2.富贵大吉
题材内容:牡丹、公鸡
寓意内涵:牡丹被称为“富贵花”,宋周敦颐《爱莲说》里“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常与其他吉祥图案搭配使用,多为富贵之意。公鸡翁取“吉利”谐音,与牡丹共同组成“富贵大吉”之义。
3.长寿无边
题材内容:梧桐、绶带鸟
寓意内涵:《花镜》有云“此木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毕桐不华,岁必大寒。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梧桐可以应验时事、具有知岁之能,被喻为“灵树”。《诗经.大雅.卷阿》云“凤凰呜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因此民间有传言梧桐还能引来凤凰。因“绶”与“寿”谐音,“梧”与“无”谐音,故两者组成长寿无边。
4.松鹤延年
题材内容:松柏、鹤
寓意内涵:柏,与“松”同有长寿之寓意;有“不同流合污,坚贞有节,地位高洁”之意,王安石在《字说》中云“柏犹伯也,故字从白”。俗传鹤又是长寿仙禽,《相鹤经》称其“寿不可量”,《淮南子》说“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花镜》也说“鹤生三年则顶赤,七年羽翮具,十年二时鸣,三十年鸣中律、舞应节。又七年大毛落,氄毛生;或白如雪,黑如漆。一百六十年则变止,千六百年则形定,饮而不食。”松鹤图案,有“松鹤遐龄”、“松鹤延年”的意向。
5.安居乐业
题材内容:鹌鹑、菊花
寓意内涵:谐音取“鹌”同“安”、“菊”同“居”,寓意“安居乐业”。
6.喜上眉梢
题材内容:梅花、喜鹊
寓意内涵:梅花有“四贵”的说法,寓意梅花简约、成熟、朴实、含蓄之品格。宋林和靖称梅花为“梅妻”,并赞美其约“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龚自珍称梅有三美“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韵。”又因“梅”与“眉”同音,与喜鹊组成“喜上眉梢”。

六门扇一套(图)


(四) 太狮少狮雀替一对
【图案】太狮少师(母子、父子狮)
【色彩】暗红,描金
【造型】剔底圆雕
【断代】1暗红,明代典型官家显贵专用等级色;2描金,尊贵府邸身份象征。
【身份】太师府邸
【寓意】家庭和睦,世代相传


 (五)圆雕刘海戏金蟾 
【图案】刘海,金蟾,铜钱,葫芦
【造型】圆雕
【寓意】“利市仙官”,招财纳福,福禄双全
【民俗】在我国的民间传说中,金蟾具有催财、旺财的功能,“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

(六)照壁
【图案】松、鹤
【造型】深浮雕
【寓意】松鹤延年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四季常青,历严冬而不衰,在道教神话中,有许多类似服食松叶、松根飞升成仙或长生不死的传说,因此松就成了长寿的象征。
鹤是传说中的仙禽。据《雀豹古今注》记载:“鹤千年则变成苍,又两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可见古人心目中的鹤有多长寿。鹤因此被道家看成神鸟,高洁、清雅,长生不老。
松与鹤联袂入了诗。金代元好问有“千章古木散岩谷,鹤发松姿馀典刑”的诗句,就是用“鹤发松姿”形容人虽老犹健。松和鹤组成的图案,自然寓意延年益寿。
中华民族推崇孝道,尊老爱老,人们除了送给老人《松鹤延年图》,还会将《松鹤延年》砖雕镶嵌在住宅的墙壁上,时刻提醒家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孝敬老人是美德。

返回